[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 热点可研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7-09-27  浏览:


      第一章、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总论


      1.1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


      项目性质:新建项目


      建设地址:黑龙江省双鸭山市


      经营期限:本项目经营期限不设上限;


      所属行业:肥料制造(C262)(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4754-2011))。


      1.2承办单位


       黑龙江天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单位


      北京华经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如下: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6年审核批准施行;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2年;


      3.《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4.《肥料登记管理办法》;


      5.《肥料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


      6.《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


      7.《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8.《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9.《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10.《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化肥价格监管的通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1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7.《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18.其他相关政策。
      

      1.5实施内容

     

      本项目预计总投资3020.88万元,建设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各种生物有机肥料共计10万吨,项目产值约9800万元。


      1.6总投资及来源


      项目总投资共计3020.8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679.28万元,铺底流动资金341.60万元。


      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其中企业自筹1285.24万元,银行贷款1735.64万元。


      1.7经济及社会效益


      经过财务测算和分析,项目建成实施后,正常经营年份年销售收入(不含税)9800.00万元,年增值税744.41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74.44万元,年利润总额3717.76万元,年税后利润2788.32万元,所得税929.44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100.88%,投资利税率102.83%;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67.87%,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56.44%;税前投资回收期3.82年,税后投资回收期4.20年(包含建设期)。


      以上数据表明,本项目经济效益较好,在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还可为国家上缴可观的税收。项目在财务上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项目利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国内生物有机肥市场供给量,对于促进我国有机肥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项目能够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8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8.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经测算,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表1-1 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名称单位数值备注
    1项目总投资万元3020.88 
    1.1建设投资万元2479.49 
    1.2建设期利息万元199.79 
    1.3铺底流动资金万元341.6 
    2年营业收入(含税)万元11074正常年份值
    3年营业收入(不含税)万元9800正常年份值
    4年总成本费用万元6007.8正常年份值
    5年增值税万元744.41正常年份值
    6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万元74.44正常年份值
    7年利润总额万元3717.76正常年份值
    8企业所得税万元929.44正常年份值
    9年税后利润万元2788.32正常年份值
    10企业税收合计万元1748.29正常年份值
    11投资利润率-100.88% 
    12投资利税率-102.83% 
    13销售利润率-37.94% 
    14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56.44%大于基准收益率,项目可行
    15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67.87% 
    16税后财务净现值(i=10%)万元11500.39大于零,项目可行
    17税前财务净现值(i=10%)万元15678.25 
    18税后投资回收期(动态)4.2含建设期
    19税前投资回收期(动态)3.82 
    20盈亏平衡点-34.60% 


      
      1.8.2 项目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1. 项目总投资来源及投入问题


      项目总投资共计3020.88万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整个项目建设期内,主要完成项目的可研报告编制、项目备案、土建及配套工程、人员招聘及培训、设备签约、设备安装、设备运行及验收等工作。


      2. 项目原料供应及使用问题


      项目产品的主要原料由公司固定供应商供应,并备有备用供应商,其他原料目前在市场上供应充足,可以实现就近采购。项目本着生产优质产品、创造一流品牌的理念,对原材料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对原料供应商进行优选,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3. 项目技术先进性问题


      项目生产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准则,拟采购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引进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对生产技术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保证生产高效、工艺先进、产品质量达标。


      综合而言,项目总投资来源明确,原料供应可以保障,技术与生产工艺先进、环保,其建设运营不存在问题。
     

     

      第二章、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 国家政策助推肥料产业转型与发展


      肥料是重要的支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非常重视肥料的生产、贸易和使用,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植肥料工业的政策。行业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1)《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年7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8大重点措施: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农化服务;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2015年3月17日,农业部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分别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方案》提出:“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立足农业生产需求,整合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追踪国际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一是加强技术研发。组建一批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平台,重点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份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及装备研发。二是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手册,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


      (3)《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年12月,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加快突破保水抗旱、荒漠化修复、磷钾活化、抗病促生、生物固氮、秸秆快速腐熟、残留除草剂降解及土壤调理等生物肥料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化水平。构建生物兽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资源信息库、产品研发共享平台和产品孵化基地,完善国家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突破一批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产关键技术、新工艺和装备,加快新型生物肥料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的产化。加快复合肥生产配套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广,推动发展有机肥类和生物复合肥。


      (4)《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


      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有放开化肥经营限制。取消对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及组织类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参与经营,公平竞争;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鼓励连锁集约经营;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5)《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要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大力发展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鼓励推广使用生物肥料。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近两年,我国新型肥料产业迅猛发展,在市场低迷的行业大背景下,给市场“寒冬”带来了“春意”,据数据估算,目前新型肥料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0%。


      2.1.2 我国肥料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十二五”以来,我国化肥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氮肥、磷肥产能、产量及消费量已居世界首位,并实现自给有余;钾肥生产跃居世界第四,自给率大幅提升。其中:氮肥总量年均增速4.5%以上,2014年产能6000万吨(折纯N,下同),产量4553万吨;尿素实物产量6593万吨;磷肥总量年均增速1.6%,2014年产能2350万吨(折100%P2O5,下同),产量1708万吨;磷铵实物产量3880万吨;复合肥实物产量6500万吨;钾肥总量年均增速14.7%,2014年产能677万吨(折100%K2O,下同),产量552万吨,自给率提升至50.3%。


      我国化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品结构与农化服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硫、钾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等。


      受此影响,近年来有机肥呈现出较大的市场潜力。有机肥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有机肥料用量已占肥料使用总量的50%,而我国有机肥料使用率不足10%,且我国有机肥生产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小于2万吨的企业约占66%,超过5万吨的企业仅占4%。


      尽管近年来我国有机肥使用量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目前我国肥料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未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缓/控释长效肥,氨基酸/腐殖酸肥,中、微量元素肥,叶面肥,掺混肥,生长调节剂等新型肥料将成为产业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2.1.3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提升肥料需求


      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改革试验为契机,着力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业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五大创新”,坚持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各项农业综合改革进展取得新成效。


      在农业改革推动下,黑龙江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作为我国产量大省,黑龙江粮食产量从2011年的57121万吨,增至2015年的62144万吨,复合增长率为2.13%。

     


      图2-1 2011-2015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情况


      其中,2015年黑龙江粮食种植面积1133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2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80万公顷,减少4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06万公顷,增加1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4万公顷,减少16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62144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产2.4%。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产3.3%;早稻产量3369万吨,减产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产2.3%。全年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上年增产2.7%。其中,稻谷产量20825万吨,增产0.8%;小麦产量13019万吨,增产3.2%;玉米产量22458万吨,增产4.1%。全年棉花产量561万吨,比上年减产9.3%。油料产量3547万吨,增产1.1%。糖料产量12529万吨,减产6.2%。茶叶产量224万吨,增产6.9%。


      近年来,在利好政策和市场支撑作用带动下,黑龙江省坚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产值不断提高。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的不断发展,对肥料的需求量日益增长。


      项目承建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摸索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和经营经验,在对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经过认真调查、详实计算及分析论证后决定进行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料生产线的建设。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 项目建设是推动我国新型肥料产业发展的需要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针对以上现象,国家大力提倡化肥“零增长”、落实“减肥增效”的方针,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高效、安全、环保型肥料成为国内、外肥料产业的发展方向。


      本项目生物有机肥料产品的生产,是对国家提倡化肥“零增长”、“减肥增效”方针的落实,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对促进我国新型肥料产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2.2.2 项目建设是满足日益增长市场需求的需要


      由于我国多年来长期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不足,各类养分比例失调,致使农田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发展有机肥料。随着消费升级、节能降耗、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有机肥的需求越来越大。


      本项目将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进行生物有机肥生产,项目建成后生物有机肥产能可达10万吨/年。因此,项目的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对有机肥料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2.3 项目建设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农作物种植中,由于农民对肥料的选择不当,使用配方及施用方式不正确等,造成土壤板结、地力衰退、植株生长不良、作物产值与生产力较低等现象。本项目产品含有机物质和无机营养,对提高作物产量,改良土壤,改善农产品品质,降解土壤中残留农药,转化有毒元素等方面有明显作用。因此,项目产品在农作物种植中,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产品品质,实现无公害生产。另外,项目产品使用中,不会对土壤造成破坏。肥料中的有机组分具有活化作用、生理调节作用和改土培肥作用,在改良土壤和降解土壤中残留农药等方面有明显作用。


      同时,本项目的建设将降低农民种植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因此,项目的建设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同时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4 项目建设是实现企业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需要


      本项目以生物有机肥料为主要产品,项目的实施可大大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通过财务测算,本项目经济效益较好,在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还可为国家上缴一定数量的税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及当地劳动力就业。同时,项目在财务上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项目的建设,将能够显著增加公司的营业收入,改善公司的盈利水平,对于公司未来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利润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


      综合而言,项目符合我国肥料产业发展政策,对于推动我国新型肥料产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新型肥料产品产能,同时对提高地方经济水平和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有显著意义。



      第三章、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3.2.1 我国肥料市场概况


      1. 发展现状


      肥料制造,在分类上属于化学工业的农用化工行业,是极其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一个以农业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2/3的肥料用在粮食作物上,近一半的粮食产量是来自于肥料的施用,肥料(含农药)占农业成本20%以上。政策层面上,肥料制造行业也是属于国家基础性和鼓励发展的行业,享受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


      从1990年以来,我国肥料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肥料年生产量约占世界的1/3,表观消费量约占世界的35%。

     

     


      图3-1 2010-2015年我国化肥产量表现


      由于我国化肥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品结构与农化服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硫、钾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等诸多问题,导致近年来我国化肥产量出现一定下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化肥产量为7627.36万吨,同比2014年增长7.3%,为近年来最大增幅。主要原因是新增化肥产能较多,同时在2015年上半年时化肥价格相对较高,企业维持了较高开工率,使得化肥产量增幅较大。


      随着全国人口和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预计未来我国肥料市场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仍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 产品结构


      肥料制造行业从分类上主要包括氮肥制造业、磷肥制造业、钾肥制造业,复合肥制造业,微量元素肥料制造业和其他化学肥料制造业6个子行业。而目前从产量和消费量来看,依次是复合肥、氮肥、磷肥和钾肥,其它两种则所占比重较小。


      化肥品种中,复合肥相比单质肥优点更为突出,发达国家复合肥使用量占总化肥用量的80%左右,全球平均水平在50%左右。我国复合肥行业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逐步生产复合肥。虽然我国复合肥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但随着我国经济及复合肥生产水平的发展,我国复合肥的施用量2005年1303万吨增长到2013年2057万吨,复合年增长率约为5.87%。

     

     


      图3-2 2014年我国化肥行业销售收入分布格局


      我国肥料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供应和需求均进入平稳期,行业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后期将以质量代替数量为主,注重产品结构调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提高利用效率的肥料将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3.2.2 有机肥市场概况


      在我国,有机肥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不仅有粪尿类、堆沤肥类、秸秆类、绿肥类、土杂肥类,而且有饼肥类、海肥类、农用城镇废弃物类和沼气肥类等。我国畜禽粪便资源量约20亿吨,堆沤肥资源约20亿吨,秸秆类资源约7亿吨,饼肥资源2000多万吨,绿肥约1亿多吨,这些资源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总养分约7000万吨,是全国化肥施用总量的1.46倍。


      然而,在肥料使用方面,我国农田一方面缺乏有机肥料,土壤养份失衡,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大量有机肥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污染环境。究其原因,一是有机肥料积制方式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笨重费力、污秽脏臭的传统有机肥投入方式已难以实施;二是经济效益较低,垃圾、粪便的产出集中,要均匀分散到广阔的农田,必然要远距离运输,这在劳动力价值上升的今天是不易办到的。


      由于长期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不足,各类养分比例失调,致使我国农田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同时化肥的长期使用已造成肥效下降、利用率低、土壤板结等弊端。


      发展有机肥料产业化,实行工厂化生产、无害化处理,即通过就地收集、发酵、脱水、除臭、复混造粒等工序,生产有机肥料,解决有机肥运输和施用过程中的“脏臭、苦累、效低”等问题。采用“先处理、后使用、效益好”的现代有机肥投入新途径,可以提高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秸秆综合利用率。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产优质农产品和卫生健康食品已成为当前社会和农业生产中的迫切需求。为了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产无污染“绿色食品”,农业生产中的施肥技术逐渐进行改革,即合理施用化肥或精确施肥,走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发展之路。


      因此,近年来有机肥料在我国得到大力提倡和发展。2015年我国有机肥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行业增速相对以往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11-2015年行业复合增速约为22%,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图3-3 2010-2015年我国有机肥市场规模表现


      随着消费升级、节能降耗、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有机肥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越发重视,有机肥将迎来爆发的黄金期。

     


      图3-4 2016-2020年我国有机肥市场规模预测

     


      预计,未来五年有机肥使用量将继续呈较快增长态势,行业市场规模五年复合增速在15%-20%区间内,以17.5%估算,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900亿元。

     


      3.2.3 新型肥料市场规模预测


      合理利用新型肥料可有效解决可持续农业发展面临的粮食安全、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三大问题。随着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的标准规范化、质量严格化,新型肥料的市场认知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现代农业向设施化、工厂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以及施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将有助于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生物肥料已登记的产品数量达1100个,生产企业达900多家,年产量1000万吨,品种11个,产值超百亿元,在蔬菜、果树、中草药、烟草、粮食产品上的推广应用面约达1.5亿亩。新型生物肥料可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活化植物生长营养元素来提供作物生长,进而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生态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而受到行业青睐。农田试验表明:在减少化肥与农药用量20%的情况下,仍可提高农作物产量20%。专家预测,未来5-10年,中国对生物肥料的需求可达5000万吨。



      第四章、产址选择


      4.1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拟建地点为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项目占地面积约30亩。



      4.2 项目土建总平面布置


      4.2.1 总图布置原则


      厂区总平面布置原则是在满足生产线工艺的前提下,力求布置紧凑,生产工艺流程简洁、顺畅,功能分区明确、总图运输畅通。考虑风向、朝向,减少环境污染。项目总图设计考虑了以下方面:


      (1)充分发挥用地的效能,提高建筑系数,节约用地,妥善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


      (2)满足生产使用的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等要求,合理处理各方面关系,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布置新增各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做到建构筑物布置井然有序,且满足生产功能,力求总平面布置合理紧凑。


      (3)因地制宜地布置厂内交通运输系统,组织好人流与物流,做到人车分流,道路设计应符合消防要求。


      (4)注意厂区内各建筑物的建筑艺术处理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间距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5)合理的综合布置地上、地下各种工程技术管线。


      (6)充分利用地形,合理组织竖向布局,尽量利用自然落差,减少土石方量,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和节约投资。


      (7)搞好厂区绿化和美化,以改善和创造人工空间环境。


      4.2.2 总平面布置


      本方案按功能分为四个区:原料区、生产区、成品区、厂前区:


      (1)原料区:本区布置有原材料存储、原材料输送等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


      (2)生产区:本区布置有机肥料生产线。


      (3)成品区:本区布置产品的储存、物流发放等建筑物及设施。


      (4)厂前区:本项目的厂前区主要有办公行政、化验室等建筑物及设施。


      全厂占地面积约20000m2


      第五章、节能节水与环境保护


      5.1 节能节水分析


      5.1.1 设计依据


      本项目节能措施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建设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精神进行设计编制,参考规范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席令第90号],1997年11月1日施行;


      2.《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3.《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3号];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6.《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l44—2004;


      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9.《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


      10.《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11.《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


      12.《建筑节能标准—水泥基复合保温砂浆建筑保温系统技术规程》DGJ32/J22—2006;


      1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


      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


      16.《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


      5.1.2 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项目建成后,主要利用的资源为水和电,其中水主要为办公区人员生活、卫生用水,能耗包括生产设备、通风、空调、照明和办公设备用电消耗。


      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如下:


      表5-1 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资源利用种类用能标准说明消耗量
    电压380V/220V、50Hz普通工业和照明用电89.77万kWh
    软水、硬水工艺用水、生活用水、消防水0.46万吨

     


      5.1.3 节能节水措施


      1. 节能措施


      (1)生产时贯彻专业化协作原则,对于专业性强的零部件专业协作和专业集中供给。


      (2)技术进步是企业节能降耗的根本出路,设计中重视和采用成熟、适用的先进工艺,采用先进高效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与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提高能源利用率。


      (3)车间布置经过合理安排,使厂区内物流通畅,各工序车间总体布置尽量按工艺流程进行合理安排,减少物料的往返运输,降低运输能耗。


      (4)在土建设计中,尽量提高自然采光强度,并利用自然通风,减少机械能耗和照明能耗。


      (5)大功率设备采用就地无功功率补偿,减少系统的无功能耗,照明采用高效节能灯具。


      (6)加强厂区内的能源消耗管理,分别安装水、电等计量设备,做好公用设施的维护保养,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2. 节水措施


      (1)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其配件;


      (2)卫生间洗脸盆采用感应水嘴,大小便器均采用感应式冲洗阀;


      (3)水池、水箱在溢流水位处设置自动控制报警装置;


      (4)加强自来水管网的管理,及时排除泄漏现象,采用感应式出水阀装置及节水型设备。


      第六章、环境保护


      6.1 设计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本着“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方针,对经营过程中排出污染物质采取必要处理措施,使其达到规定排放标准,以实现净化环境的目的。本项目涉及的环境治理工程与土建工程、设备安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投入使用。项目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22号],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32号],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主席令第58号],1996年4月1日施行,2005年4月1日修订施行;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施行;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2008);


      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9.《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GB/T 28001)。


      6.1.1 建设期间环境保护


      (1)环境影响分析


      ①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该项目在施工阶段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工地的扬尘(如打桩、挖土、水泥、装卸等)。据有关资料信息,施工工地的扬尘主要为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约占扬尘总量60%,场地的风吹扬尘的影响范围一般为100米以内。工程区周边无建筑物,故只需在施工期间做好防护隔离施工,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②噪声影响分析


      噪声影响主要来自建筑机械的噪声,机械设备不同,其噪声也不同。根据建筑施工机械的声源强度以及声源在传播中的衰减状况以60dB为一般影响界限,一般设备影响范围3.30m以内。该项目周围无声环境敏感点,因此,对环境影响不大。


      ③水环境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影响分析


      在施工期间,作业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以及生产作业产生的建筑垃圾,如不妥善处理将对环境带来影响。


      (2)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


      ①施工期间临时堆料场、弃土场地、松散地面应加强管理,做好覆盖,以防雨水冲刷。集中作业区、堆场四周应设置环形水沟和集料坑,尽量回收利用。


      ②水泥、石灰等易飞扬材料应注意储存保管。运输、装卸沙土和建材时,采取响应的措施,以减少扬尘的发生。特别在干燥及有风季节,应增加清扫道路的次数和道路、施工场地洒水的次数。


      ③工地临时设施要完备,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要及时清运,保持良好的施工环境。


      ④施工组织设计要合理,并且要严格执行。


      ⑤尽量选用噪声小的施工机械设备,并应安排好作业时间,夜间施工要征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同意。


      ⑥施工现场应有垃圾箱和临时厕所。


      6.1.2 运营期间的环境保护


      1. 污染处理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及条例,必须坚持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原则。


      (2)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设计中积极采用节能型、低噪声的先进高效设备及自带吸尘装置的设备,把工业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


      (3)环保工程设计应体现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处理后的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


      (4)应采用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在污染治理及综合回收过程中,尽量避免二次污染,否则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 项目三废及治理措施


      本项目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产品生产过程中实现“零排放”,无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排放。


      (1)废气治理


      本项目工艺流程中烘干环节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中无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


      (2)污水治理


      项目工艺用水在烘干环节全部蒸发,不产生任何工艺污水。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及少量清洗水。依据员工人数100人估算,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1000吨左右。初步处理后排入当地污水管网。


      (3)固废处理


      本项目产品原材料可全部转化为生物有机肥料,不产生固体废弃物。


      项目的生活废弃物主要是厂区内的生活垃圾,初步估算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100吨,在厂区内合理布置废物垃圾箱,以收集生活垃圾,并安排保洁人员进行定时清理、打扫,以保持生产现场和厂区内的清洁、卫生。收集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上门清运处理。


      (4)噪声治理


      本项目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机器设备。为了改善工人的生产工作环境,降低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设备选型上,优先选用低嗓声设备;


      ②对高噪设备装备防振垫、隔声罩和消声器等;


      ③厂区布置时在厂界周围及主要道路绿化带栽种较大面积的乔木林,以美化环境、隔离噪声;


      ④在总布置图上,厂房远离休息室与办公楼。




      第七章、劳动保护、安全卫生、消防


      7.1 劳动安全卫生


      7.1.1 设计依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50011-2010)。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3.《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T 5748-1985)。


      4.《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GB/T 28001)。


      5.《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家主席令第28号,1995年)。


      7.1.2 保护措施/设计规范


      本项目由于电力、机械设备、作业环境、易燃易爆物品、污染等方面的危险性因素的客观存在可能性较小,但考虑到生产的安全性,须针对不同危害和危险性因素的潜在的可能性,研究提出相应的安全卫生措施,主要有:


      1.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时,应尽可能选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2.在设备方案选择时,选用运行安全、电磁辐射少的设备,使设备的安全性符合安全标准。


      3.由于机电设备较多,所以在项目运行中会特别注意用电安全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检测措施,避免用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与事故发生,如集中用电设备在设备间单独放置等。


      4.设备电器的安装、维修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设置触电保护装置;为确保防高温、防烫伤,对于高温管、容器采用保温材料包裹外表面,用醒目颜色标出高温管道。部分高温设备全封闭生产,并配备全套降温设施。


      5.在厂房、办公区中均设有除尘设备,公司按照有关标准定期对厂房、办公区室内进行粉尘检测。


      6.企业的厂内、室内设施、设备等安全保障问题主要由后勤安保人员完成,安排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


      7.个人防护,采取送风、空调、降温等措施。设置更衣室。生产人员按规定穿戴鞋帽、工作服、口罩、手套等,方可进入工房工位操作。


      8.在每个员工上岗之前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要求员工要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在工作中,制定严格的安全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度,使员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


      9.项目厂房、办公区均安装环境温控等监测设备,密切监测电磁辐射及环境温度等与员工健康有关的指标。


      7.2 消防措施


      7.2.1 设计依据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要求,项目性质属乙类火灾危险等级。本项目厂房、物料堆场和办公楼耐火等级一级。厂区建设符合国家防火规范要求,厂房、办公楼拥有安全出口,周围道路宽畅,适合消防车通行及人员疏散。厂房内及办公楼层内设有多个消防栓和固定灭火器;委派专职防火人员进行日常维护、检查及管理,制订严格的禁止烟火规章制度,力求做到彻底消除火灾隐患。


      本项目实施时即建立严格的防火管理制度,同时在厂房及办公楼内按照《建筑灭火器具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要求配备混合气体灭火器材,办公区设置醒目“禁火”标志,经常对员工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办公区布局、通道布置均可保证消防畅通,确保工作安全。参考设计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主席令第6号],2009年5月1日起修订施行;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


      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


      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本项目消防设计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和行业标准,采取各种有效的防火措施,防止减少火灾危害。


      7.2.2 火灾隐患分析


      本工程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料及生产、贮存、输送的产品,有可燃、易燃、易爆物质,在静电、明火、雷击、电气火花以及爆炸事故等诱发下,均有发生火灾的可能。火灾危险性及危害性的大小与危险物质的多少及生产性质、操作管理水平、环境等有直接关系。本工程生产的所需原料和产品属可燃物,管理不当,违反规程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火灾。


      7.2.3 防火措施


      本工程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火灾,只有在操作失误、违反规程、管理不当及其它非正常生产情况或意外事故状态下才可能由各种因素导致火灾发生。因此,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或减少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本设计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 总图防火


      根据生产运输及防火的要求,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防火规定进行设计。建构筑物与四邻间的距离均满足相应的防火安全距离要求,在建筑物四周设有环形道路或通道,以保证消防车辆畅通无阻,符合防火规范要求。在总平面布置上,各设施间分类、分区布置,采用道路或通道相隔,并设置足够的防火安全间距,以防止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火势扩大。厂内道路呈环型和尽头式布置,并在道路尽头处设面积不小于12×12m的回车场,道路净空高度不小于5m,满足消防车对道路的要求。全厂设置出入口与厂外道路相连。


      2. 原材料及产品防火


      对于生产中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和产出的各种规格的产品严格按照生产制度,合理堆放,严格管理,建立严格的防火制度和火灾急救措施,配置专业的火灾救急。对生产人员进行防火安全知识、安全操作及有关规章制度的教育,定期考核,持证上岗,并设有安全员,负责督促检查。


      3. 建筑防火


      设计对各类生产建构筑物都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进行。本设计单层建筑高度符合规定要求,多层建筑每层最大面积,均未超过防火分区的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各建筑物内疏散走道、楼梯、安全出口的形式、位置、数量、宽度、疏散距离,满足设计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要求。车间及库房主要构件柱、梁、板耐火极限均满足防火规范耐火等级的要求。建筑物内装修材质耐火性能也符合规范要求。在各建筑物,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 140—90)(1997年版)的相应规定,设置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以满足防火及消防的要求。


      4. 电气防火


      车间电器防火,依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定》(HG 50058-92)进行设计,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进行设计。


      本工程消防设施用电,采用单独的回路供电,其配电线路采用非燃性铠装电缆,明敷时,置于配线桥架内或直接埋地敷设,当发生火灾,切断生产、生活用电时,仍能保证消防设施用电。电气室、循环水泵房等处设应急照明,消防设施构筑物应急照明电源由消火设施的专用供电回路引来。在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严格按照环境的危险类别或区域,配置相应的电气设备和灯具,避免电气火花引发火灾。所有高于15m的建构筑物均采取防雷措施,设置避雷针或避雷带,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主厂房、皮带廊、动力管线、电缆管线、水循环管线、电气设施、计算机等,设有防强电、静电安全接地措施,工作接地电阻小于4Ω。室内变压器置于单独的变压器室内,并设事故油坑,避免油外溢,防止火灾扩大。


      5. 水消防


      厂区消防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要求,同一时间发生火灾次数为1次,1次灭火用水量为20L/s,2h消防水量为144m3。室外消防流量全部储存于厂区高位水池中。室内外消火栓的设置,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应规范设计;室内外灭火器的配置,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备一定数量的MF—3型干粉灭火器。


      6. 消防系统


      本设计有完备的通信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值班人员通过这些系统可向界区内发出自救和疏散命令,并通过火警电话向消防部门报警及切断火灾区域非消防电源等。

     


      第八章、劳动定员

      8.1工作制度与劳动定员

     

      项目总定员100人,其中生产线员工60人,管理人员5人,技术人员5人,销售人员20人,内勤人员10人(含行政、人资、后勤等)。项目劳动定员如下:


      表8-1 项目劳动定员

     

    序号人员职位劳动定员()
    1生产线员工60
    2管理人员5
    3技术人员5
    4销售人员20
    5内勤人员10
    合计100


      8.2 人员招聘和培训


      8.2.1 人员招聘


      员工招聘坚持择优录用的原则。优先录用有相应技术经验的工人和下岗人员,进厂前进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厂规厂纪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择优上岗。关键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以保证生产正常运转。


      表8-2 人员招聘

     

    人员类型招聘方式资格要求
    经理、副经理内部选拔拥有至少4年的管理工作经验。
    技术人员社会招聘学历研究生及以上,相关专业,熟悉相关产品,2年以上工作经验。
    管理人员社会招聘学历本科及以上,熟悉生产管理,具有3年以上生产管理工作经验。
    一线员工社会招聘学历初中以上,年龄18岁以上,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勤奋敬业。


      8.2.2 人员培训


      本项目用工主要是车间生产人员,培训多是针对于一线员工,员工人员多,需要有效组织实施。项目生产人员培训采取“标准化培训”与“学徒式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所谓“标准化培训”指的是定岗前招聘、基本技能培训等由公司安排各部门技术骨干统一按照规定执行,力求使得员工熟悉公司业务和需要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经过标准化培训后,公司根据各人表现确定岗位,然后由各岗位的技术负责人针对岗位特有业务进行学徒式指导和培训。两种方式的结合既保证了员工定岗的准确性,也缩短了员工定岗后成为合格员工的时间,这对于节约人员培训成本和缩短培训时间都具有极好的效果。


      项目生产人员采用分批招募、分批培训的方式进行,具体执行方案如下表所示:


      表8-3 项目生产人员培训推进

     

    阶段培训时间进度培训内容方式执行效果
    岗前第1堂公司文化、概况、发展规划等集中授课受训者了解公司
     
    培训
     第2堂行业发展概况集中授课受训者了解行业
     第3堂公司生产管理制度集中授课受训者了解生产管理制度
     第4堂安全生产知识集中授课受训者掌握安全生产知识
     第5~8堂基本技能培训现场授课受训者掌握基本生产技能
    岗上培训第9~12堂班组工序技能培训学徒式指导受训者掌握负责工序的技能


      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9.1 建设工期及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从项目正式申报开始计算,此前还有一段时间的项目准备期。项目建设开工前主要完成项目的可研报告编制、项目备案、厂房设计等工作,建设验收期内主要完成土建及配套工程、人员招聘及培训、设备签约及生产、设备调试运行及验收等工作。


      9.2 项目实施进度表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表9-1 项目详细进度计划

     

    序号完成任务前期第1年第2年
     
    准备
       Q1Q2Q3Q4Q1Q2Q3Q4
    1前期调研、选址         
    2编制可研报告         
    3项目立项审批         
    4厂房设计         
    5项目人员配备/技术准备         
    6土建工程         
    7辅助工程及装修         
    8设备订货采购         
    9人员招聘与培训         
    10生产原材料准备         
    11设备安装调试         
    12竣工验收/试运营         




      第十章、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10.1 项目风险构成


      10.1.1 法律及政策风险


      项目可能会面临各种法律纠纷或者政策限制。比如用工纠纷、国内投资管理政策变动、税收政策变动等。这些风险都会增加项目经营的成本甚至会导致项目被勒令停止经营。


      10.1.2 市场风险


      项目建设经常会遇到国内市场常见的风险,比如经济危机、市场需求不稳定、市场竞争激烈等,这些风险会造成项目收入损失和销售费用增加,是本项目影响最大的风险。


      10.1.3 建设风险


      项目在建设中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建设进度延迟,人员无法按时到位等风险,这些都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甚至可能会增大总投资规模。


      10.2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10.2.1 法律及政策风险防控措施


      为了防范法律及政策风险,公司在项目建设和运作过程中会聘请律师、会计师等相关人员来协助处理各项可能发生的纠纷。在签订用工合同、办理知识产权保护时,咨询黑龙江省投资管理办法、了解各项税收政策,做到了如指掌。


      目前,黑龙江省针对项目的相关法律、政策等都基本稳定,大规模的更新修订相对较少,这使得项目在法律及政策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相对较小。


      10.2.2 市场风险防控措施


      在农作物增产和环保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下,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已成为全球肥料行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肥料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肥需求仍将维持平稳增长,特别是对新型肥料的需求将保持强劲增长,将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本项目产品生物有机肥料属于新型肥料产品,产品具有增产增收、改良土壤等多重功效,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因此,项目建设不存在明显的市场风险。


      10.2.3 建设风险防控措施


      本项目资金筹措途径来自于项目承办单位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项目承办单位银行信用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资金有效供应。


      在项目进度上,按照2年做准备,主要是为项目的申报、相关设备的订购安装及人员培训腾出时间。这些工作大部分可在项目建设中同步完成。因此,项目进度不会超过预期。


      对于人员问题,项目拟采取两手准备的策略:一方面聘用相关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项目团队可以内部培养部分急需人才。


      综合而言,项目建设风险防控措施严密,各项问题均有解决预案。


      第十一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1.1 结论


      1.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产业政策,符合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规划要求,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财务分析是可行的。


      3.该项目的原材料和电力供应都是可靠的,项目建设地基础设施也能够满足项目的需要,项目工艺方案科学,技术成熟,完全具备项目建设条件。


      4.该项目建设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具有良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实现资源优势转换,因此是可行的。


      6.项目建设抗风险能力强,符合项目建设要求。敏感性分析结果是可以接受的,项目投资风险较小。


      11.2 建议


      1.该项目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料产品面向黑龙江省以及整个国内市场,因此,做好产品质量认证,同时加强产品销售网络建设十分重要。


      2.建议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确保项目正式生产需要。


      3.鉴于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应聘请专业有资质的项目监理单位做好项目建设监理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4.建议落实项目资金,确保项目按期建设。


    如果需要定制报告内容,请您联系咨询师了解详情 点击咨询客服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